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
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,可谓官高权重。然而,他为公而忘私,一生清廉,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。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。人留下的《家属遗嘱》中说:“余因尽瘁国事,不治家产,其所遗之书籍、衣物、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,以为纪念。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,望各自爱,以继余志。此嘱。
毛主席留给我们的
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、床单和拖鞋,都补丁摞补丁;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毛主席带头不吃肉;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,直到牺牲等等。看到这些,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,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。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?论功劳,谁能功盖毛泽东;论权力,中国何人至上?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,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。
周恩来向农户道歉
抗战胜利的延安,生活仍很困难。有一次,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,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。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,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。周恩来知道后,严肃地批评小魏说:“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?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,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,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。”第二天,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,向农户道歉,并亲自付了钱。
周总理“宴”事
1958年7月,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。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,日夜操劳,感到过意不去,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,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。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,只是些瓜菜而已。尽管这样,在吃喝将近结束时,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:“向民同志,你一月的收入,我清清楚楚。这样一顿饭,你请不起,还是让我出钱,算我请客吧!
”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,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。
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
石门,在广州城之西,距市中心十四公里。“石门返照”早在宋、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。不过,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、沉 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。吴隐之(?一413年),字处默,东晋濮阳鄄城(今山东省鄄城北)人,是东晋末年着名的清官廉吏。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、征虏将军参军、卫将军主簿、晋陵太守、秘书监、御史中丞、左卫将军、广州刺史、度支尚书、太常、中领军等官职。他一生廉洁俭朴,堪为清官楷模,关于他的故事,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。
酌饮“贪泉”明廉志
所谓“贪泉”,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。过去,人们称之为石门水,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。据说,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,香气四溢,而且十分甜润。相传西晋时期,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,贪污腐败成风,朝廷为此大伤脑筋。一个叫周清廉的人,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,向以清正廉明而着称,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,希望他能以身作则,整顿广州的吏治。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,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。可是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喝了石门的泉水,觉得泉水甘甜清冽,入口滑顺,久久难以忘怀,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。结果,三年任满,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,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。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,皇帝无限感慨,这么一个好官,怎么就这样成了贪官呢?周清廉受到查处后,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“贪泉”,而喝了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、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,传播开来,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。他那刚直不阿,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,搏击豪强,维护穷民的行为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,几百年来,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,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。史书上记载“海刚峰不怕死,不要钱,不吐刚茹柔,真是铮铮一汉子。”海瑞的一生,确是反对贪污,反对奢侈,主张节俭,生活朴素。可是,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。严嵩父子虽然垮了,但从宫廷到地方,依然贿赂公行,横征勒索。海瑞从作教官时起,就禁止学生送礼。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,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,如均平徭役,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其中最让人敬佩的,是反对贪污。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。所谓“常例”,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,作为县官的律贴。他反对行贿,自己从来不干。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,他愤然道:“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,难道就都不升官?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? 又难道都不降官?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?”又说;“充军也罢,死罪也罢,都甘心忍受。这小偷行径,却干不得!”照例知县进京朝觐,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,以便进京行贿,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。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,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,其他一概裁革。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,他“布袍脱粟,令老仆艺蔬自给。”作巡抚时,拒绝人家送礼,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。他作官多年,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。有一天,海瑞买了两斤肉,为母亲过生日。总督胡宗宪听到后,大为惊奇,对别人说道:“昨闻海令为母寿,市肉二斤矣,盖笑之也。”罢官到京听调时,穿的衣服单薄破烂,吏部的熟人劝他,才置了一件新官服。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,除了母亲死时,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,没有买过一亩地,买过一所房子,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,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。就在海瑞死前三天,兵部送来柴火银子,一算多了七钱银子,他还让退回去。死后,“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,只见葛帏敝帐,有寒士所不堪者,为叹息泣下。”同官替他清点遗物,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(一说只有十多两,绫、绸、绢各一匹。“贫无可给棺椁,士大夫醵金以殓。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,祭于涂,累数百里不绝。”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,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,受到后人们的怀念、崇敬、爱戴和拥护。几百年来,海瑞的事迹,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。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西周,“廉”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。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,裁断高下优劣。到了春秋战国,各诸侯国将“不慈孝父母,不长弟于乡里,骄躁淫暴,不用上令者”纳入巡察之列,要求官员清正廉洁。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、严于执法、政绩卓着的清官廉吏。
“一钱”太守——刘宠
后汉刘宠,任会稽太守,操守廉政,深得民心。离任时,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,刘宠不肯收,后因盛情难却,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。于是,“一钱”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。
“二不”公——范景文
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、工部尚书等职。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,范景文都一一谢绝,并在府门上写了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。从此,“二不”公便传开了。
“三汤”道台——汤斌
清代汤斌,曾任岭北道台,为政3年,两袖清风,每日以豆腐汤为食。于是,他被人们敬称为“三汤”道台。其意是: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。
“四知”先生——杨震
后汉杨震,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,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。到了晚上,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,说“天黑,无人知晓。”杨震见此严厉回答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何谓无知?”王密惭愧携金而还。此事传开,大家称赞杨震为“四知”先生。
“五代”清郎——袁聿修
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,即北魏、东魏、北齐、北周和隋。他为 官50余载,始终以清贫为本,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,实为大家所叹服。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“五代”清郎。
青天——包拯
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,以廉洁着称,执法严明,不畏权贵,被誉为“青天”,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。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。包拯60寿辰时,他吩咐儿子包贵,一概不收寿礼。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,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?包贵无奈,只好拿出红纸一张,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:“德高望重一品卿,日夜操劳似魏征。今日皇上把礼送,拒礼门外理不通。”包拯看后,又添了四句:“铁面无私丹心忠,做官最忌叼念功。操劳为官份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”辞去寿礼。包拯的至交好友,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:“别人的礼可以不收,我送的礼得收下。”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:“同窗同师同乡人,同科同榜同殿臣,无话不谈肝胆照.怎好拒礼南衙门。”包拯在下面写道:“你我本是知音人,肝胆相照心相印,寿辰薄“酒”促膝谈,胜似送礼落俗尘。”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。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季花的送礼人。那人说:“俺叫赵钱孙李。我本姓赵,左邻姓钱,右邻姓孙,对门姓李,相爷60大寿,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,给相爷作寿礼。”并说出了四句诗,“花开花落不间断,春去春来总相关,但愿相爷身康健,勤为百姓除赃官。”包拯一看亲自出来,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,接着说了四句诗:“赵钱孙李张王陈,好花一盆黎民情,一日三餐抚心 问,丹心要学月月红。”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。
朋友之间淡如水——曹雪芹
清朝乾隆年间,送礼之风盛行,官宦之间更厉害。一次,健锐营的都统赫老爷60大寿,所属文官武将前往送礼贺寿。刚直不阿,从不卑躬屈膝的曹雪芹也让随从挑了两坛酒,
并亲笔写了一幅贺幛前来祝寿。赫老爷平素很喜欢曹雪芹,见此特别高兴。当即命人立即将曹雪芹送来的酒坛启封,
每人斟上一盅,与众人同庆。众人每人喝一口,觉得这酒没有一点味道,但不敢说,只是连声赞道:“真佳酿也!”曹雪芹听了哈哈大笑:“非佳酿也,请看贺幛便知。”早有家人将贺幛挂于寿字旁边,大家定睛看时,却是七个大字“朋友之交淡如水”。满堂宾客顿时鸦雀无声,赫老爷也脸色阴沉,呆了片刻不由哈哈大笑:“高!妙哉!”众宾客连忙附和道:“确是不俗……”这时,赫老爷自我解嘲地说道:“圣人有言,水淡而情浓,更显友谊之厚也。”众人点头称是。就这样,两坛清水被喝个精光。